揚塵在線監測系統作為環境監管的“電子哨兵”,其調試與校準質量直接決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。從設備初檢到系統聯調,從實驗室標定到現場校驗,每個環節都需遵循科學規程,以下為標準化實施要點。
一、前期準備與基礎核查
開箱驗收時對照裝箱單清點主機、傳感器探頭、數據采集終端等組件,重點檢查傳感器膜片有無劃痕損傷。查閱設備說明書確認適用量程(如0-10mg/m³或更高),準備好標準校準膜片、零氣發生器及皂膜流量計。搭建臨時工作臺,配備防靜電腕帶防止靜電損壞精密電路,準備數字萬用表檢測供電電壓穩定性。
二、機械安裝與電氣連接
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監測點位,采樣口距離障礙物至少3米,避免渦流區干擾。垂直管道安裝時保持采樣頭朝下,室外設備加裝防雨罩。采用屏蔽電纜連接傳感器與主機,接地電阻應小于4Ω。通電前使用壓縮空氣吹掃采樣管路,清除制造殘留微粒。上電后觀察指示燈狀態,通過串口調試助手檢查通訊協議是否正常。
三、多級校準實施流程
零點校準:通入經高效過濾的潔凈空氣,待讀數穩定后將當前值設為零點。量程校準:依次加載不同濃度的標準粉塵,推薦采用階梯式遞增法(如0→2→5→8mg/m³)。每次加載后等待60秒使數值充分響應,記錄顯示值與標準值的偏差。線性回歸分析:選取至少5個校準點繪制標準曲線,相關系數應>0.999。重復性測試:在同一濃度下連續測量6次,計算相對標準偏差應<2%。
四、動態性能驗證
模擬真實工況進行挑戰測試:突然改變風速觀察響應時間,正常應在30秒內達到90%終值;交替切換高低溫環境(-20℃~50℃),檢驗溫度補償功能有效性。對于β射線吸收法儀器,需驗證自清潔刮片機構的定時動作是否正常,防止積塵影響測量精度。
五、數據對接與質控管理
將監測數據接入環保平臺前,需進行72小時連續試運行。每日自動生成質控圖,標注超標時段對應的氣象參數。每月進行跨度核查,用高濃度標準氣體檢驗量程上限的準確性。建立原始記錄檔案,包含校準日志、故障維修記錄及備件更換臺賬。